因應潮流,本小站在臉書成立了一個粉絲專頁
SUNDAY BAR 粉絲專頁
拖稿了一天,跟兄弟們研究一下一些在台灣比較沒有那麼風行的經典調酒,之後會有機會在臉書粉絲頁用小故事的方式陸續分享給各位喔!
---
導論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在夜店很活耀的苦艾酒愛畢斯,也有人戲稱它叫做綠精靈,其實WIKIPEDIA都可以查到相關資料,只是英文不好的同學,生物學不好的同學,有閱讀障礙的同學(那個專頁超級落落長)看了應該會直接腦缺氧而死,為了避免這等悲劇,小弟我便稍微為大家服務,結合我自己對苦艾酒的一點小認知以及擷取維基和部分外國網站的資料,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幫大家很快了解這支曾經長期被禁,在台灣除了龍舌蘭,最常被拿來SHOT、SHOT、SHOT的傳奇烈酒。
台灣最常見的苦艾酒品牌-FRUKO |
什麼,烈酒,我以為他是一款利口酒??
神經比較敏銳的同學可能注意到我的用詞,沒錯,苦艾酒的確是一款烈酒,就酒精濃度來講,他的確是有夠烈(市面上流行的苦艾酒酒精濃度基本上都超過70度),不過我並不是用這麼膚淺的角度來判斷的。
在這邊分享給各位一個小常識,利口酒的嚴格定義,基本上是在每公升的蒸餾後酒液(也就是所謂中性酒精)中還要至少加入100公克的糖,而最傳統的苦艾酒再裝瓶前是絕對不會加糖的,雖然這個做法再苦艾酒解禁之後為了快速打入市場而有所改變,但基本上我們還是不太會稱呼它是一款利口酒。
古早的苦艾酒廣告 |
起源
那麼我們開始來聊聊苦艾酒的歷史。
苦艾酒的英文Absinthe基本上來自一個法文單詞,本意可以解釋做酒精飲料,但大部分時候是解釋成艾草植物。
艾草 |
根據維基百科,最早有顯示把艾草用酒浸泡的方式追溯至古埃及,當時應該只是把這當成藥酒一樣來泡,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香艾酒一樣大同小異。
然而比較符合現在定義的苦艾酒,也就是含有濃厚八角、茴香等氣味的飲料大概是源自18世紀,一位居住在瑞士的法籍醫生皮埃爾發明了苦艾酒,它將配方傳給了一對姐妹花。姐妹花先是把這味配方當作藥酒來賣,後來又出現了另一個商人把這個配方給收購並且把配方又交給他的女婿和兒子,經過了多次轉手(好煩,我光這段看了快半個小時),1797年終於開了第一間專門製作苦艾酒的酒廠,這間酒廠的名字叫做Dubied Père et Fils,後來遷廠到法國,改名為Maison Pernod Fils。
直到1914年苦艾酒在法國被禁,這間酒廠都是苦艾酒的第一品牌。
所以苦艾酒在瑞士發源,在法國發揚,最後因為特殊的風味使他傳遍歐洲,甚至國際各地。當時甚至也發展出雞尾酒的調法,有可能是最早的雞尾酒-Sazerac也是在這個時代發展出來。當初苦艾酒到底紅到什麼程度呢,很多知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包括馬克吐溫、海明威等等都是他的粉絲喔。
海明威和三五好友去久吧喝苦艾酒 |
遭禁
苦艾酒在20世紀初期因為傳出裡面含有會導致神經麻痺、產生幻覺的物質(側柏酮),而且搭配歐美禁酒運動的推波助瀾,終於紛紛在各個國家被禁。導火線是有一個瑞士的農夫在喝下很多酒之後喝了一杯苦艾酒,發了酒瘋殺了他的家人後自殺未遂,這件事情被有心人士把所有責任都遷就到苦艾酒的身上,並且發起了取締苦艾酒的連署活動,查緝苦艾酒的風暴即從瑞士、法國這兩個苦艾酒的發源地開始,蔓延歐洲。
誇大苦艾酒迷幻功效的油畫 |
宣導禁止苦艾酒的海報 |
因為篇幅的關係,這個禮拜我們就先聊到這裡吧,下個禮拜我們就聊聊苦艾酒的飲用方式以及使用苦艾酒調製的經典調酒-Sazerac以及Death in the Aftermoon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